秋風徐徐穗金黃,機器轟鳴糧入倉。農田里,一臺臺大馬力拖拉機轟鳴掠過;村路上,農用車上載滿了黃澄澄的玉米;不遠處,玉米收割機、青貯飼料收割機等農用機械正來回撒歡……金秋時節,黑泉鎮的廣袤田地上,一幅幅現代秋收圖讓人眼前一亮。
在黑泉鎮永豐村村民楊長錄的農田里,收割機和貨運車輛開足馬力在田地里對玉米進行收割,高速旋轉的齒輪將一排排原本筆直挺立的玉米秸稈攬入“腹”中,短短十幾秒時間,收割機就從出料口把玉米棒倒入貨運車里,車輛配合默契,一會貨運車就滿載而歸。
站在田埂上看著裝滿金黃色玉米的車,楊長錄臉上樂開了花:“收割機的收割效率就是高,放在過去,土地都是分散的,如果種十幾畝玉米的話,我們兩口子要掰十幾天,現在土地整合在一起,十三畝玉米收割機用不了一天就能收完,真是省時又省事??!”
據悉,該鎮通過采取土地細碎化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一系列惠農舉措,大大提高了農田集約化與機械化作業水平,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變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式農業生產為規?;?、集約化、機械化生產。同時,大力推廣和引進農機新機具、新技術,不斷優化農機裝備結構,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走進該鎮珍珠灘三千畝馬鈴薯種植基地,只見一臺臺馬鈴薯收獲機馬達轟鳴,隨著機具分離篩的滾動,一排排馬鈴薯滾落而出,工人隨后分揀、裝袋,一會兒工夫,百余米長的兩壟四行馬鈴薯收獲完畢。據基地負責人介紹,“傳統的收獲方式每人每天撿拾馬鈴薯只有3噸左右,而每臺新型馬鈴薯收獲機每天可收獲約80噸,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應用不但能縮短采收周期,而且每畝還能節約成本160元左右?!?/p>
如今,農業機械已經成為該鎮秋收的“主力軍”,從人畜“小勞作”到機械“大生產”,折射出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為提高農機作業機械化水平,該鎮把農機使用和推廣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頭戲來抓,依托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鼓勵農民引進農機新產品,積極推廣使用玉米收割機、玉米秸稈青貯機、旋耕機、激光平地機等新型農機具,提高作業效率,增加糧食產量,保護生態環境。
“農機前進一小步,農業就能前進一大步。這幾年,我鎮以強化農機惠農補貼政策落實為基礎,以引進、示范、推廣先進適用新技術、新機具為著力點,不斷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全鎮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9%,普遍使用的農機具做到農戶隨時需要,隨時調運,有效助推了農業現代化、機械化進程?!痹撴傁嚓P負責同志說道。
近年來,該鎮按照“鞏固高效產業、打造特色產業”的工作思路,以鞏固提升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水平為抓手,充分發揮玉米制種、瓜菜制種、露地蔬菜、枸杞種植四大主導產業優勢,著力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快農機科技創新,健全完善農機服務體系,積極引導群眾進行土地細碎化整理,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加大農業機械化推廣力度,鼓勵農戶推行機械化種植和收割,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耕耘仍在繼續,豐收持續孕育。下一步,該鎮將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綠色、高效、精準為方向,強抓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全面提升農機裝備、作業、科技、服務和安全水平,加快推動全鎮農業機械化高質、高效發展,努力構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