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牦牛群。攝影:朱國興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農業科技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發新技術67項、開發新產品165個,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青海省科技進步獎40項。培育農作物新品種67個,獲各類科技成果567項,獲專利授權5735件,發明專利授權806件。漁業領域實施科研和推廣項目30余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6項,科技成果20項。制定地方標準14項,獲專利授權11件……科技成果的朵朵浪花,不斷為我省區域發展和農業強省建設提供強勁動力,農業科技正在快速影響著全省農牧業生產方式,成為農牧業經濟增長重要驅動力。
合作社的牦牛群圖片由牧科院提供?!?/p>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p>
牽住科技“牛鼻子”
聚力推動牦牛產業高質量發展
盛夏時節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寶庫鄉,綠意蔥蘢。掩映在高山牧場中的省牦牛繁育推廣服務中心牦牛繁育基地,成群的牦牛悠然地在牧場漫步、吃草,宛若展開的美好生態畫卷。
這家全國最大、最具影響的牦牛產、學、研基地和良種牦牛繁育推廣基地,先后于2004年和2019年育成了世界上僅有的肉乳兼用型品種“大通牦?!焙腿庥眯蜔o角品種“阿什旦牦?!眱蓚€國家級牦牛優良新品種,填補了世界牦牛育種史上的空白,推動了我國良種牦牛多元化發展。
兩大人工育種當家品種,有效解決了青海牦牛種群退化的難題。
在放了三十多年牧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青珍鄉牧民鄧有良眼里,不長角的阿什旦牦牛特別新奇,別看體型不大,體重卻不輕,性情還溫順。
“這種牦?;顒恿啃?,增重快,每天大概能增重1公斤左右,特別適合舍飼養殖?!编囉辛颊f。
“生產性能好、遺傳性穩定的阿什旦牦牛,相比其他牦牛,容易飼養,不容易掉膘、好管理。這種牦牛的推廣養殖,實現了牦牛肉的四季均衡供給?,F在我們每年推廣‘大通牦?!⑹驳╆笈!N公牛2300頭?!标笈7庇茝V服務中心副主任殷滿財介紹。
牦牛是大自然對高原特殊的恩賜,但受自然環境影響,青藏高原有長達7個月的枯草期,傳統的“靠天放牧”,讓牦牛陷入“春乏夏壯秋肥冬瘦”的循環過程,飼養效率低下。
“過去,牦牛生產是產肉量低、產奶量低、繁殖率低、生長速度慢、品種改良難。如今,我們通過牦牛優質畜種、犢牛斷奶技術、溯源信息平臺管理、冬季補飼等技術來探索提高牦牛養殖效益,增加農牧民收入?!币鬂M財說。
幾年來,牦牛繁育推廣服務中心積極打造現代化牦??蒲杏N基地,從繁育到推廣能力不斷提升,冷季補飼、斷乳犢牛集中舍飼培育、牦牛一年一胎、人工授精等技術的研究與示范,初步實現了對母牛發情配種和產犢時間的可控可調,年生產優良牦牛細管凍精5萬支,牦牛人工授精授配率達到80%以上,犢牛繁活率顯著提升。
現在,“大通牦?!币演椛湫陆?、西藏、四川、甘肅等牦牛產區。經初步統計和測算,大通牦牛改良后裔在推廣區已達180余萬頭,新增效益達14多億元。
牦牛既是牧民群眾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也是推動牧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牧業穩定增收的主要來源。省委省政府把發展牦牛產業作為青海最具特色、最具潛力、最具發展前景的農牧產業之一,2011年提出打造“世界牦牛之都”的區域發展戰略。
2012年,省牛產業科技創新平臺成立。平臺圍繞牦牛、奶牛、肉牛以及雜交肉牛等主推品種(家畜)展開了長達10年、54項主推技術的推廣、示范、研發、引進、轉化,實現了從技術推廣與研發到技術支持與需求的有機銜接,為牛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與服務,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實施成果。
產業平臺研發的“牦牛適度補飼、牦牛高效繁殖和牦牛寄生蟲病防治”3項技術成功入選2016年農業部主推技術目錄,在全國牦牛產區推廣應用。
平臺也成為農業農村部批準的“國家牦牛肉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批準的“國家牦牛標準化區域服務與推廣平臺”兩個“國字號”平臺。
產學研深度融合,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最有效路徑。
2018年,由平臺首席專家、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院長劉書杰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藏高原牦牛高效安全養殖技術應用與示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順利啟動。項目聚集了國內牦牛研究優勢單位和團隊,包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農科院的6個研究所、6所985和211高校以及青海、西藏、四川、甘肅等地的省級農科院、牧科院、大學和牦牛肉乳加工重點企業等24家單位長期從事牦牛研發的82名科研人員。
立足于國內各團隊長期在牦牛研究領域的技術積累和牦牛生產企業及牧區合作社的示范帶動能力,通過對牦牛飼養、繁育、疫病和加工等關鍵環節中的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形成牦牛高效安全養殖技術體系和養殖模式,建立相應的樣板工程,有效支撐和引領青藏高原牦牛產業綠色健康發展和提質增效。
“針對牦?!a性能低’和‘生產效益低’的‘雙低’問題,我們進行了合理冷季補飼試驗,對比常規飼養5-6年出欄,飼養周期縮短了1.5年-2年,示范戶牦牛養殖綜合效益提高15.7%,育肥牦牛增重效率提高11.78%。補飼組牦牛養殖收益為每頭1075.5元,而全放牧為每頭655.96元。牦牛高效繁殖技術,使母牦牛的繁殖率提高到67%-75%,繁殖率提高15-22個百分點,大大提高了母牦牛繁殖率?!眲芙榻B。
產學研協同發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我省成為全國牦牛特色產業優勢區和重要牦牛肉生產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牦牛產業中心地位日益凸顯。
“以平臺為核心,我省全面開展技術引進、攻關、熟化和集成。通過多年努力,省、市(州)、縣、鄉各級科研、農技推廣部門廣泛參與的農牧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探索出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聯動協同創新機制,促成了農牧業技術研發、集成、推廣、應用一體化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應用通道,形成了省級科技創新驅動、縣級推廣示范推動、鄉村生產應用聯動的農牧業科技工作格局?!笔∞r業農村廳科教處副處長馬倩表示。
采集樣本圖片由農科院提供。
砥礪深耕
種出更多致富“金蛋蛋”
馬鈴薯是我省重要的高產糧菜兼用優勢作物,在全省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海拔高、日照長、氣候冷涼和傳毒介體少等特點,青海生產的種薯以病害少、增產潛力大享譽全國,是我國主要的馬鈴薯種薯生產基地之一。
長期以來,青海馬鈴薯除作為產區農民口糧外,50%以鮮薯銷售。馬鈴薯種植對增加產區農民收入,帶動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
“我省馬鈴薯農業主要分布于東部農業區,東部農業區70%耕地是山旱地,隨著種植業調整,我省馬鈴薯種植面積約為10萬公頃,總產量為10060萬噸,單產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提升馬鈴薯產量關鍵在于使用優質脫毒種薯以及新品種的選育?!鼻嗪4髮W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省馬鈴薯產業技術創新平臺首席專家王艦表示。
為了解決優質脫毒馬鈴薯種薯的使用及新品種的選育問題,王艦和團隊的專家們,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建立了以“脫毒馬鈴薯微型薯高山大田直播技術”為核心的省、縣、鄉、村四級種薯生產體系和以“病毒檢測”為核心的質量監測體系,大大降低了種薯生產成本,加快了脫毒馬鈴薯的推廣進程。先后對青薯9號、青薯2號、下寨65等十余個青海省主栽品種進行脫毒和推廣,在湟源縣下寨村建立了馬鈴薯高山實驗站種薯生產基地,輻射互助、湟源、湟中、大通、樂都、平安、民和等縣。
夏日的湟源縣寺寨鄉馬鈴薯高山試驗基地,馬鈴薯長勢正旺。
擁有高海拔、地勢隔離、交通便利、水源潔凈這些優勢條件的寺寨鄉,成為馬鈴薯種薯生長的“天堂之地”。
“我們在基地培育的脫毒馬鈴薯,被鄉親們稱為‘脫貧馬鈴薯’,因為基地的建設加快了周邊村子脫貧致富的步子?!瘪R鈴薯高山試驗基地副研究員張艷萍說。
朱志鵬是湟源縣志俊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合作社成立之初,也曾嘗試前往其他地方購買洋芋種子,但經常會遇見因各種原因導致的種子質量下降。
“2014年起,湟源縣農業技術推廣平臺向我推薦了馬鈴薯高山試驗基地繁育的種薯,試過之后效果特別好,疫病少,產量高,粗略估計每畝可以提高200元的收益。從那時候起,我們就一直用試驗基地的種子?!敝熘均i告訴記者。
在寺寨鄉,科研團隊將種植脫毒馬鈴薯種薯作為產業扶貧的一項重要舉措,創新實施共同組建小農戶集中連片種植,抓好技術培訓。十年來,寺寨鄉每年種植脫毒馬鈴薯80公頃,輻射帶動全省馬鈴薯種薯產業發展,新增收入96萬元。
過去曾是充饑糧的馬鈴薯,如今,承載起致富新希望。
建立馬鈴薯高山試驗基地及馬鈴薯省級科技創新平臺成立的十年間,一批專業的科研人才匯聚起來,6個功能研究室和2個技術轉化基地,在14個重點推廣縣進行馬鈴薯科研、展示、種植、推廣,全面形成了以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為中心,覆蓋全省的省、縣、鄉、村四級馬鈴薯種薯繁育體系。
科技的創新,解決了馬鈴薯產業發展中關鍵、重大技術問題,實現了馬鈴薯產業的工程化,促進了馬鈴薯綜合配套技術措施實施和馬鈴薯現代化機械化生產及加工利用,極大地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在國內率先實現馬鈴薯品種系列化、優質化、專用化、脫毒化,單產水平以年均8%的速率持續遞增。
據統計,全省累計推廣脫毒種薯100多萬公頃,增加產值20多億元,取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全省脫毒馬鈴薯覆蓋率達到90%。
“科研團隊育成的眾多馬鈴薯品種中,高原4號、青薯168、青薯3號、青薯6號分別獲國家級品種審定,并推廣到甘肅、寧夏、新疆等地大面積種植。在馬鈴薯育種實踐中,我們建立了溫室雜交、高山繁種、多生態區選擇和早代擴繁的高原育種技術體系,大大縮短新品種的選育進程,育成的馬鈴薯品種青薯9號具有高產、抗旱、抗病、優質菜用及加工兼用型等特性,創下畝產5650公斤的高產紀錄?!蓖跖灲榻B。
據了解,2011年青薯9號通過國家品種審定,2012年被農業農村部定為全國主推馬鈴薯品種,2015年獲植物新品種保護權,2016年召開馬鈴薯青薯9號新品種使用權使用許可授權大會,來自14個省、自治區或直轄市的12家單位獲得了授權。
2019年“高產抗病廣適馬鈴薯新品種青薯9號選育與應用”獲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目前,青薯9號年推廣面積近66.7萬公頃,累計推廣面積達600多萬公頃,增加收益350多億元。青薯9號的育成和推廣,實現了產量、廣適性、抗病性的三大突破,促進了行業科技進步,實現了我國馬鈴薯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幾年,王艦帶領科研團隊,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通過開展馬鈴薯新品種篩選試驗、密度肥料試驗等,在青南地區篩選出了適合在當地種植的馬鈴薯品種,開展機械化種植等豐產栽培技術集成,提高了牧區馬鈴薯種植水平和產量,青南地區馬鈴薯高質量發展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
“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有關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一系列相關制度和措施,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有利于成果責任分擔和利益分享的新機制,推進了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的有機融合,科技創新環境持續優化,科技體制機制日趨完善?!笔∞r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廳長李青川介紹。
以科技為引領,我省不斷破解農牧業產業效益低難題,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研發和推廣力度,推進產業優質化、綠色化,有效推動農牧業產業高質量發展。